[幼儿园教育]1、福禄贝尔教育法 福禄贝尔(Friedrich Froebel)是现代学前教育的鼻祖,1782年出生于德国图林根,1852年逝世。他于1837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称为幼儿园的学前教育机构,他的教育思想迄今仍在
每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孩子都会以大哭来示威,这可难倒了许多家长,孩子哭了,到底是理还是不理呢?
孩子垂泪 父母心焦
“孩子一哭我就难受”:自从当上老爸,朱先生事实上非常抑郁,却又不能对别人说。“电视里、广告里的小孩子都是那么可爱的,怎么轮到我们家,就这么受不了呢?”朱先生禁不住对记者诉苦说:“孩子现在十个多月,每天晚上还是要哭好几次,每次孩子一哭,我的心就揪起来了,焦虑得不行。”
“小孩都是要哭的,随他哭去”:自从邻居一家搬来后,胡小姐总是不时听到他们家2岁小孩的哭闹声。听起来,孩子哭了,他们似乎都不太哄的,有时候孩子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的,连胡小姐都听不下去了,怀疑这孩子是不是他们亲生的。可是见面和邻居聊起来才知道,这家的父母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受西方育儿观念的影响,他们认为不能孩子一哭就去帮孩子解决问题,“小孩都是要哭的,哭是一种表达,应该让孩子充分表达才对。”
“哭是不好的表现”:陈明的女儿冉冉今年12岁,快上中学了。然而冉冉却对于升学感到很恐惧。“爸爸说,上了中学,我就是大孩子了,不能像小学时一样想哭就哭了。”而陈明对记者说,自己的这种教育方式的确是用心良苦。“以后社会的竞争这么激烈,即便是女孩子也要学会面对各种事情而不退缩。哭是一种无能的表现,我希望冉冉从小就学会坚强。”
“儿子哭好久是不是有心理问题?”:东东快小学毕业了,和一般的同龄男孩子不同,东东的情绪似乎太过敏感,常常一个人若有所思,爸爸妈妈看在眼里,却又不敢直问。可是有一天,妈妈下班后发现东东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偷偷地哭得很伤心,最让妈妈担心的是,东东哭了半个多小时也没停止。东东妈对记者说:“每次看到儿子这样,我既担心又害怕,不知道该怎样面对。”
专家:孩子哭了,“理”要得法
记者采访发现,80%以上的家长都认为“哭是一种不好的情绪,无论是自己还是孩子,最好都不和‘哭’打交道。”而大部分的中国家庭也都不鼓励家人尽情表达自己的感情。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和处理孩子的“哭”呢?亲子关系心理咨询师梁红认为,孩子的哭分为不同的情况,家长要学会区别对待、从容接纳。
了解哭泣的“级别”
专家分析认为,孩子的哭泣可能有很多原因,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家长应该通过孩子哭泣的现象找到深层原因。一些哭泣的原因比较容易发现,比如孩子身体不舒服、磕碰感到疼痛等等,而真正让家长担心的是孩子出于心理原因的哭泣。哭泣的原因越发自内心,“级别”越高,应对的方式也越需要技巧。
一级哭泣:身体受伤――当孩子不小心摔跤,或者割破了手指,哭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的反应。这个时候,肌体向大脑发出信号:“快来救我!我受伤了!”如果孩子在受伤时都不能发出哭泣的声音,可以想象将会有多么可怕的后果。这个时候,孩子的哭与“坚强”无关,家长需要做的是确定孩子是否安全、健康,然后给孩子一定的安慰,帮助他慢慢平静下来。如果家长觉得孩子哭就是“娇气、不坚强”的表现而对孩子置之不理,会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的情绪,觉得自己不被爱。
二级哭泣:委屈不满――身体受伤时,孩子的肌体会向大脑发出“哭”的求救指令;而如果孩子的心理受了伤,就会产生委屈的情绪,由于委屈而产生的哭是孩子的潜意识试图解决不愉快的心理状态的一种力量,同样是一种“求救”。然而这种哭泣的心理原因相对简单,容易归因,家长只要帮助孩子耐心疏导,是容易让孩子平静下来的。
三级哭泣:悲伤抑郁――当孩子渐渐长大,但心理又没有完全成熟的时候,对于周遭的事物会产生自己的理解,思想变得比较“复杂”了。然而事实上他们这一时期的很多观点还非常片面,这时,孩子就可能出现青春期的“悲伤抑郁”现象。家长最需要学习的是如何处理这样的情况。
接纳孩子的情绪
“孩子哭的时候,家长最忌讳的就是叫孩子‘立刻停止’、‘憋回去’,或者以威吓的方式强迫、限制孩子不准再哭闹。接纳孩子的情绪,包括哭在内,才能够让孩子接受自己,拥有健康的内心世界。”梁红认为,“哭”是孩子最原始的表达情感的方式。家长应该冷静地面对孩子的情绪反应,尊重孩子表达情绪的权利,探寻孩子情绪背后所要表达的信息,然后再引导孩子学习处理情绪的方法,将有助于帮助孩子成长。
广州心智源教育中心主任刘中良认为,“悲伤”并非像人们通常认为的是纯粹负面的情绪,事实上它有很多的正面价值。“如果家长能够认识到‘任何情绪都有积极意义’的话,就不会把孩子的‘哭’一概作负面评价。”
专家认为,“哭”有其复杂的内在含义和作用。它是一种真情实感的表达和宣泄,是一种重要的结束的力量。“悲伤其实是对于所悲伤事物的一种告别。当和孩子感到心情悲伤抑郁的时候,允许他充分地抒发自己的心情是非常必要的。”刘中良对记者介绍说,一般来说,人们都认为在所有的情绪中只有“喜”和“乐”才是好的,家长们更是巴不得孩子每天都快快乐乐,但事实上,这不但是难以做到的,对孩子的成长来说也不是最好的。
探寻哭泣的深层原因
在帮助孩子处理负面情绪的时候,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改变家庭环境,帮助孩子摆脱悲伤和抑郁。
先天气质:孩子的气质可能是造成孩子爱哭的原因之一。家长应该自我反思一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包括胎儿期),夫妻二人的情绪如何,是经常表现得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发火,还是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得温和而善解人意?如果是前者,父母已经在无意识中为孩子哭闹、任性做了样板。
缺乏安全感:还有些孩子对自己缺乏信心、安全感差,总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如别的小朋友,周围的一切总能对自己造成威胁。在这样的情绪下,只要遇到一点麻烦孩子就会哭鼻子。这时家长应该做的是给孩子更多的关心,增强他们的安全感。
亲子关系疏远:还有一种爱哭闹、任性的孩子,是因为疏远的亲子关系造成的。如今许多家长因为忙于自己的工作无暇照顾孩子,只好把孩子托付给他人看管,结果孩子因为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爱,只能通过哭闹来宣泄自己,引起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因此,当孩子能够听懂大人的话时,家长最好要做到在孩子不哭的时候也常常爱抚他。如果家长只是在孩子闹的时候才抱他,孩子很快就会变得更爱哭闹。
多询问,少帮忙
“当孩子面临挫折的时候能成为孩子的‘军师’当然并不坏,因为这至少意味着孩子愿意和家长吐露心声,亲子关系是健康、信任的。”不过,专家并不建议家长帮孩子“大包大揽”地解决心理问题。“这种方式可能让孩子变得容易依赖。孩子原本可以在悲伤和抑郁的挫折中得到更多。”专家建议家长在处理孩子负面情绪的时候,多采用询问的方式,引导孩子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少主观地帮孩子作判断、下结论。“这样不但家长自己累,孩子也得不到成长,以后面对下一个问题时还是不知所措。家长应该利用这个机会让孩子逐渐自己走向成熟。”
专家还提醒家长:在安抚孩子负面情绪时,“爱”的表达是很重要的。“一个关怀的眼神,一句温柔的语句,都可有效减缓孩子的负面情绪。此外,平时替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如经常一起看书、讨论等等,可以让孩子拥有较平和的心态,面对挫折时,就不容易悲伤抑郁了。”
旁边提示:帮孩子之前先“帮”自己
“其实孩子哭的时候,最先需要处理的是家长的情绪。”德国心理学家卡萝拉?舒斯特认为,孩子的哭会使得他们的父母处于一种特别状态,让许多家长怀疑他们为人父母的能力。由此而产生的紧张情绪会不断加剧,最后变成进攻性的行为,或者导致消极沮丧的态度。
专家表示:在处理和孩子之间关系的时候,家长应该首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因为孩子的哭而导致的焦虑、无力的状态,给自己一个深呼吸的机会。而不是马上就采取“解决问题”的行动。这就为进一步处理孩子的情绪创造了健康有序的前提。
[幼儿园教育]1、福禄贝尔教育法 福禄贝尔(Friedrich Froebel)是现代学前教育的鼻祖,1782年出生于德国图林根,1852年逝世。他于1837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称为幼儿园的学前教育机构,他的教育思想迄今仍在
[幼儿园教育]幼儿教师教育笔记:观察是了解孩子的最好方法 小孩子的行为,有时候很具有挑战性,有时候很令人困惑。 你可能不时会有这样的想法: 她怎么一直在戳她哥哥的鼻子? 他为什么要把食物放到
[好书推荐]没有哪个父母不为了孩子而竭尽全力,但最美好的愿望却不一定给孩子带来最好的结果。教育方法非常的重要,今天给各位家长带来5本育儿宝典,不妨看看哦。 1、《P.E.T.父母效能训练》 父母
[学龄前教育]对于孩子的入学适应而言,时间观念的培养极为重要。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引导他们认识时间,并进一步学会合理地安排时间、利用时间,并产生珍惜时间的意识,为入学打
[幼儿园教育]朋友的孩子上幼儿园有一段时间了,最近让她困扰的是儿子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上厕所。 刚开始没在意以为他上幼儿园之后排便规律挪到下午了。直到发现两次他的小内裤上有便便,才询问
[性格心理]自信,对孩子的未来非常重要。以下是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28个方法,非常有效,你不妨试试。 1.认真对待孩子的要求 当孩子在客厅站着满怀期望地提出:妈妈,我要喝牛奶。你在厨房做饭
[性格心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挑战。 而自卑,无疑是让很多家长为之头疼的一个。 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如果不及时纠正,它将成为孩子一生的梦魇。 那么,孩子为何会产生自卑心
[性格心理]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估计,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也是一个人克服困难、自强不息、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那么我们应该要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
[性格心理]我家有个内向的孩子,我家孩子喜欢闷在家里,怎么办呢?我的孩子好安静,是不是有问题?我家孩子怕生不爱叫人,怎么办?孩子从来不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怎么办? 这个问题也在困扰我,
[性格心理]心理性矮小症是什么?孩子患心理性矮小症怎么办?作为家长,这6种家庭氛围要引起注意了,警惕孩子心理性矮小症! 关于孩子的身高,有一种纳闷叫做:爸爸妈妈矮个儿,孩子却挺高!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