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故事]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简介 嫦娥奔月是我国经典的神话传说。 后羿的妻子嫦娥吞下仙药, 飞上了月亮,在那里住了下来。 从此以后,每到农历八月十五、 月亮最圆的那天, 人们都吃月饼,赏
一起长大的玩具故事的作者金波,生于1935年,现在已经是一位80多岁的老爷爷了。我们小时候玩的四驱车、遥控车、游戏机这些玩具,他小的时候,可没有机会玩。不过,金波爷爷小时候的玩具也不简单,在故事里,他的玩具是什么呢?是和我们现在的玩具样,那么有趣,那么让人高兴吗?
1、一起长大的玩具
猪蹄儿灯
小时候过年,最大的乐趣莫过于三十晚上点燃“猪蹄儿灯”。
那是一种自制的灯盏,点燃以后,高举过头,就像一支小小的火把。
其实,玩猪蹄儿灯,最大的乐趣,还缘于它的制作过程。
早在腊月二十几,不少人家就开始宰猪了。我们小孩子家对于宰猪吃肉,当然有兴趣,但也早就巴望着得到那尖尖的猪蹄儿壳,觊觎着一小块猪油,好用来做一盏猪蹄儿灯。
被宰了的大肥猪,浸在热汤里,刮去了鬃毛,白白胖胖地躺在案板上,它的四只尖尖的小猪蹄儿翘得高高的。
我们拿一根长长的钉子,用钉子帽儿用力一勾,就把猪蹄儿壳勾了下来。大人们很慷慨,尽管你去勾,反正对他们来说也没用。
但是,想要一块猪油可就难了。没有猪油是万万做不成猪蹄儿灯的。所以,我们总是死乞白赖地讨猪油。而他们又总是说,这样一块猪油,够炒一个菜的了。
我们说,宁肯少吃一个菜,也愿得到一块猪油。
快过年了,大人们也不愿拂了孩子们的面子,所以最后总是能满足我们的要求,割下一块猪油送给我们。
有了猪油,再去找妈妈要一根棉捻儿,裹在猪油里,塞进猪蹄儿壳里,一盏灯就算做成了。
最后一道工序简单多了,找一根高粱秆儿,劈开一端,把猪蹄儿灯夹紧,就算大功告成。
到了三十晚上,把猪蹄儿灯点着,互相招呼着,一齐走到街上来。
街上已有好多孩子提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出来了。他们的灯只能提着,低低地照着脚下一小片土地;我们的猪蹄儿灯却总能举过头顶,照得很高很远。
最值得骄傲的是,我们的灯是自己做的。
抽陀螺
“杨柳活,抽陀螺。”
这是我童年时学过的一首童谣中的两句,说的是初春时节,孩子们常玩的一种游戏。
陀螺,是一种很简单的玩具,小孩子自己都可以制作。找一块木头,削成一寸多高,直径也一寸多的圆柱形,再把下端削尖,尖端安一粒滚珠,陀螺就算做成了;再做一根鞭子,就可以玩儿起来。
玩的时候,先得从鞭梢缠起,缠住陀螺的腰身。直放在地上,用手指按住陀螺顶端,用力一拉鞭绳,陀螺就在地上转起来,再用鞭子不断抽打,越抽转得越快。
为了让陀螺转得更快,我们常到冰上去玩儿。鞭梢儿噼啪噼啪响,陀螺滴溜滴溜转。尽管天寒地冻,谁也不觉得冷。
在我的印象中,抽陀螺的游戏似乎只限于男孩子玩儿。现在想起来,大约是因为这种游戏刺激性较强,你必须一下一下地去抽打,它才转;稍一怠慢,它就会停转歪倒。
抽陀螺,还很有进攻性。几个人一起在冰上抽打,常常是扬鞭猛抽一下,让自己的陀螺以极快的转速去撞击别人的陀螺,以把别人的撞倒为赢。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945年抗战胜利后,不知是谁,把“抽陀螺”改叫“抽汉奸”。这个新名称,很快就被大家认可。一说起“抽汉奸”,我们的鞭子抽得更响、更有力,把那些投敌卖国者视作陀螺,一鞭一鞭抽得它在冰上团团转,很是解气。
有时候,大人们在一旁看着,也会走上前来,和我们一起抽它几鞭子。
兔儿爷
小白兔向来是儿童的宠物,雪白的绒毛,通红的眼睛,尤其是温顺的性格,让我们格外爱怜。
每年中秋节,市面上除了卖月饼、水果、干果外,最引起我们孩子家兴趣的,就数泥塑兔儿爷了。
本是兔儿,偏又以“爷”相称,在别的动物中,绝无这种殊荣。“爷”字向来是与长辈、与威严连在一起的。在人间不说,单就诸神而论,我小时候就知道有“灶王爷”、“土地爷”、“财神爷”,对这些“爷”们,须格外敬畏,以免招灾惹祸。
这兔儿爷,虽然也算得上广寒宫里的“神兔”,即使称为“爷”,我们也并不惧怕它;相反,都觉得这兔儿爷和我们最平等,最亲近。每年的中秋节,都愿意“请”一尊兔儿爷来和我们玩耍。它带给我们的快乐,是别的玩具所不能代替的。
对兔儿爷的喜爱,除了缘于对生活中真实小白兔的温情之外,还由于兔儿爷多了几分童话色彩。
兔儿爷的外貌就很奇特,兔脸儿,人身子,那样子格外引人遐想。
那时候,每逢买来一个兔儿爷,总是沉甸甸地抱在怀里,和它脸对脸地对视好久。兔儿爷的眼睛瞪得圆圆的,兔儿爷的穿着打扮也很奇特,有的穿着大红袍,有的披着甲胄,有的背插令旗,样子很威武。
兔儿爷可不是卧在那儿,而是骑着老虎,或者狮子,或者麒麟,好像随时准备出征,无往而不胜。
在我买到的众多的兔儿爷中,我最喜欢的是一种叫“刮打刮打嘴”的兔儿爷。这种兔儿爷嘴唇会动,一动就发出“刮打刮打”的响声。原来有一根线连着嘴唇,从中空的体内伸到脚下,用手一拽,嘴巴一张一合,发出声响。
说起兔儿爷,本是中秋祭月的象征;以兔代月,又是源于兔居月中捣药的神话。妇女拜月,供的是“月光码儿”;我们儿童仿效妇女,供的是兔儿爷。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说,拜月是游戏,兔儿爷就成了我们的玩具了。
小时候,年年中秋节都要买一个兔儿爷。开始年龄小,买个二三寸高的,随着年龄增长,买的兔儿爷也越来越大,我买过的兔儿爷,最大的有身高一尺的。
兔儿爷最大的有二三尺高。这么高的,我没买过,一来抱不动,二来也没地方摆。
已经好多年没见过兔儿爷了;如果现在有卖兔儿爷的,我一定买一个大个儿的。
2、一起长大的玩具写作背景
作者在深受儿时玩具带给他的乐趣和意义后,回忆并写下了此文,目的是让面对五彩斑斓世界的ren们体会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民间的风俗历史。感受一下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感受一下别人童年的经历,反映出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
3、一起长大的玩具作者简介:
原名王金波,笔名金波,生于1935年。北京人,祖籍河北冀县(现河北冀州市)。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北京师范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金波先生大学时代开始文学创作。出版过诗集《回声》、《绿色的太阳》、《我的雪人》、《在我和你之间》、《林中月夜》、《风中的树》、《带雨的花》、《我们去看海——金波儿童十四行诗》等二十余本。
童话集《小树叶童话》、《金海螺小屋》、《苹果小人儿的奇遇》、《眼睛树》、《影子人》、《白城堡》、《追踪小绿人》等多部作品;此外还出版有散文集《等待好朋友》、《等你敲门》、《感谢往事》。评论集《追寻小精灵》。
选集《金波儿童诗选》、《金波作品精选》以及《金波诗词歌曲集》等。多篇作品被收入中小学语文和音乐课本。如:《我们去看海》《用目光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