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言必有中的意思是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常用于赞美人说话中肯。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分句,多与夫人不言连用。言必有中(拼音:yn b yǒu zh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论语先进
屡试不爽
释义: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冷生》:“言未已,驴已蹶然伏道上,屡试不爽。”
提示:经常被误解为“没有成功”。
美轮美奂
释义: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
出处: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矣!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文子曰:“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于九京也。”北面再拜稽首。君子谓之善颂善祷。
提示:轮,高大;奂,众多。凡形容美好事物就用这个成语是不准确的。
马革裹尸
释义:指用马的皮革把尸体包起来。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提示:不能理解为死的很惨,连埋葬的地方都没有。
木人石心
释义:形容意志坚定,任何诱惑都不动心。
出处:《晋书》卷九十四〈隐逸列传·夏统〉:“此吴儿是木人石心也。”
提示:并非形容人愚笨。
目无全牛
释义: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形容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
出处:《庖丁解牛》:“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提示:容易误用为贬义词。
评头品足
释义:比喻对人对事任意挑剔。
出处:清·黄小配《大马扁》第四回:“那全副精神又注在各妓,那个好颜色,那个好太度,评头品足,少不免要乱哦几句诗出来了。”
提示:含贬义,与中性的评议不同。
奇文共赏
释义:发表错误文章供大家识别和批评。
出处:晋·陶潜《移居》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提示:原是褒义词,现多用于讽刺。
汗牛充栋
释义:本义是指用牛运书,牛要累得出汗;用屋子放书,要放满整个屋子。形容藏书很多。
出处:唐·柳宗元《文通先生陆给事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提示:只形容藏书很多,不用于其他事物。
罄竹难书
释义: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
出处:《吕氏春秋·季夏纪》:“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
提示:罄,尽。贬义词。
穷形尽相
释义:意思原是指刻画生动,现指丑态毕露。
出处:西晋·陆机《文赋》:“虽离方而遁员,期穷形而尽相。”
提示:需要与“原形毕露”之意加以区分。
如坐春风
释义:像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
出处:宋·朱熹《伊洛渊源录》卷四:朱公掞见明道于汝州,逾月而归。语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月。”
提示:容易错误理解为自然风光的美好。
上行下效
释义:意为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学着怎样做。
出处:东汉·班固《白虎通·三教》:“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
提示:并非褒义词。不能用于表示群众以干部为榜样。
师心自用
释义:形容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座,谬误差失者多矣。”
提示:并不是指用老师的心态。
石破天惊
释义:原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难以形容的奇境。形容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出处:唐·李贺《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提示:一些媒体多用其指惊人消息,属误用。
始作俑者
释义:意思是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提示:滥用于一切倡导人,使用时注意褒贬色彩。
首当其冲
释义: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
出处:《汉书·五行志上》:“郑以小国摄乎晋、楚之间,重以强吴,郑当其冲,不能修德,将斗三国,以自危亡。”
提示:一般作谓语,常被人误用为定语,代替“首先”。
万人空巷
释义:成千上万的人涌向某处,使里巷空阔冷落,不是街巷空空无人之意。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或新奇事物轰动居民的情景。
出处:宋·苏轼《八月十七复登望海楼》:“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
提示:常被理解为街巷空无一人,注意方向性。
望其项背
释义: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望其项背它还有只能看到背影,看不清头部的意思,也可以用来比喻可以企及对方所达到的成就或境界,但通常以否定句表示与“望”的对象有一定差距。
出处:清·汪琬《与周处士书》:“言论之超卓雄伟,真有与诗书六艺相表里者,非后世能文章家所得望其肩项也。”
提示:只用否定形式。“只能望其项背”表示“赶不上”是错误的用法。
危言危行
释义:正直之言,保持正直的品格。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杜畿传》:“当官不挠贵势,执贫不阿所私,危言危行以处朝廷者,自明主所察也。”
提示:危,正直的。是褒义词。
文不加点
释义: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出处:《初学记》卷十七引 汉 张衡《文士传》:“ 吴郡张纯,少有令名,尝谒镇南将军朱据, 据令赋一物然后坐, 纯应声便成,文不加点。”
提示:点,涂改。不可理解为“标点”。
无可非议
释义: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可用来形容人、事、思想、行动、品质等。
出处:《论语·季氏》:“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何晏注引孔安国曰:“无所非议也。”
提示:与“无可厚非”程度不同,“无可非议”表示言行合乎情理,“无可厚非”表示虽有缺点,但是还是可以原谅的。
无所不至
释义:指没有什么不去做,也指无处不到,还指没有什么没做到。
出处:《史记·卷一二九.货殖传》:“周人既纤,而师史尤甚,转毂以百数,贾郡国,无所不至。”
提示:贬义词。与“无微不至”的意思有天壤之别。
莘莘学子
释义:表示众多的学生。
出处: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莘莘学子,长期苦无出路及至科举废止,游学成风,他们便大批地来到日本。
提示:莘莘,形容众多。不能与表示数目等词连用。
学而不厌
释义:指学习没有满足的时候,比喻非常好学。
出处:孔子·《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提示:厌,满足。不可理解为“厌倦”。
咬文嚼字
释义: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出处:元·乔吉 《小桃红.瓠犀微露玉参差曲》:“含宫泛徵,咬文嚼字,谁敢嗑牙儿。”
提示:一般用作贬义词。
一挥而就
释义: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多指写字、写文章、画画快。
出处:宋·孙觌《鸿庆居士文集·翰林莫公内外制序》第三十卷:“一昔召公独草六制,宰相吴敏因是以危公,公解衣据案,一挥而就。”
提示:挥,挥笔。不理解为“指挥”。
溢美之词
释义:表示过分吹嘘的话语。
出处:先秦·庄周《庄子·人间世》:“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
提示:常常误用于褒义场合。
因人成事
释义:依靠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
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提示:只能表示贬义或自谦。
炙手可热
释义:比喻气焰盛、权势大。
出处: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提示:含贬义。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离其本意。
罪不容诛
释义:指杀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形容罪大恶极,易误解为罪行还没有达到被杀的程度。
出处:《汉书·游侠传序》:“况于郭解之伦,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诛矣。”
提示:易误解为罪行还没有达到被杀的程度。
[成语故事]言必有中的意思是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常用于赞美人说话中肯。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分句,多与夫人不言连用。言必有中(拼音:yn b yǒu zh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论语先进
[成语故事]勇者不惧,汉语成语,拼音是yǒng zhě b j,意思是有胆量的人无所畏惧。出自《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勇者不惧的意思 意思是有胆量的人无所畏惧。 出处
[成语故事]焚膏继晷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fn gāo j guǐ,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学习、工作等。出自唐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1、焚膏继晷的意思 唐韩愈 《进学解》:焚膏油
[成语故事]不耻下问原意是不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形容谦虚、好学。在句子中一般可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不耻下问(拼音:b chǐ xi wn)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