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把名著搬上银幕荧屏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尽管拍摄技术不断升级,银幕一再变宽变大,但电影毕竟是一种单向的娱乐。比起那些精致的影像画面,大片背后的原著,往往比电影有着更为丰富
1997年茅盾文学奖得主陈忠实先生,他最负盛名的作品《白鹿原》可谓家喻户晓,发行上百万册,被改编成秦腔、话剧、舞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他是如何从一个业余文学爱好者迈向得奖的专业作家呢?这篇记录了陈忠实先生阅读路径的文章,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文 / 陈忠实
一、从《静静的顿河》开始喜欢欧美小说
平生阅读的第一部翻译长篇小说,是《静静的顿河》。尽管时过四十多年,我仍然确信这个记忆不会有差错,人对自己生命历程中那些第一次的经历,记忆总是深刻。
从学校图书馆借这部小说时,我还不知道它是一部名著,更不了解它在苏联和世界文坛的巨大影响。
那是我对文学刚刚发生兴趣的初中二年级,“反右”正在进行。我的语文老师是一位初出茅庐的中文系大学生,常常在语文课堂上逸出课本内容,讲某位作家某位诗人被打成“右派”的事,尤其是被称为“神童”的刘绍棠被定为“右派”,印象最深刻了。
好奇心也在同时发生,天才,神童,远远比那个我尚不能完全理解其政治内涵的“右派”帽子更多了神秘色彩,十分迫急地想看看这个神童在与我差不多接近的年龄所写的小说。课后我就到学校图书馆查阅图书目录,居然借到了《山楂村的歌声》短篇小说集,大约是学校图书馆尚未来得及清查禁绝“右派”作家的作品。
大约是在这部小说集的“后记”里,刘绍棠说到他对肖洛霍夫的崇拜和对《静静的顿河》的喜欢。“神童”既然如此崇拜如此喜欢,我也就想见识这部长篇小说了。
看到在图书馆书架上摆成雄壮一排的四大本《静静的顿河》,我还是抑制了自己的欲望,直等到暑假放学,我便把这四部大著背回乡村的家中。
我知道了地球上有一条虽然不大却很美丽的河流叫顿河。这个顿河总是具象为我家门前那条冬日清冽夏日暴涨的灞河。辽阔的顿河草原上的山冈,舒缓柔曼的起伏转承的线条,也与我面对着的骊山南麓的坡岭和白鹿原北坡的气韵发生叠印和重合。还有生动的哥萨克小伙子葛利高里,风情万种的阿克西尼亚。
我那时候忙于自己的生计,每逢白鹿原上集镇的集日,先一天下午从生产队的菜园里趸取西红柿、黄瓜、大葱、茄子、韭菜等,大约50斤左右,天微明时挑到距家约10华里的原上去,一趟买卖可赚一二元钱,整个暑假坚持不懈,开学时就可以揣着自己赚来的学费报到了。
集日的间隔期里,我每天早晨和后晌背着竹条大笼提着草镰去割草,或下灞河河滩,或者爬上村庄背后白鹿原北坡的一条沟道,都会找到鲜嫩的青草。虽然因为年幼尚无为农业合作社出工的资格,而割草获得的工分比出工还要多。
我在割草和卖菜的间歇里,阅读顿河哥萨克的故事,似乎浪漫到不可思议。我难以理解故事里的人物和内蕴,本属正常。所有这些也许并不重要,有幸的是感受到我的生活范围以外的另一个民族的生活形态,视野抵达一个几乎找不到准确方位的遥远的顿河草原,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快乐和悲伤竟然牵动着我的情感,而我不过是卖菜割草的一个尚未成年的乡村孩子。
我后来才意识到,我喜欢阅读欧美小说的偏向,就是从这一次发生逆转的,从“说时迟,那时快”的语言模式里跳了出来。
二、文革期间偷读外国小说
另一次难忘的阅读记忆发生在“文革”期间。我已经几年都不读小说了。“文革”一开始,以“三家村”为标志的作家们的灾难,使我这个刚刚在地方报纸副刊上发过几篇散文的业余作者,终于得出一个最现实的结论,写作是绝对不能再做的事了。我把多年来积累的日记和生活纪事,悄悄从学校背回乡下家中,在后院的茅房里烧毁了,也就把因为一句不恰当的话而招致灾难的担心解除了。
我后来被借调到公社(乡)帮忙,遇见了初中的地理科任老师。他已经升为我们公社地区唯一一所中学的校长,“文革”中惨遭批斗,新成立的“革委会”拒不结合他。公社要恢复“文革”中瘫痪多年的基层党支部,他也被借调来公社帮助工作,我和他就重新相聚了。
我听他说来此之前在学校闲着,分配他为图书管理员。这一瞬我竟然心里一动,久违了的好陌生的图书馆呀。
他说学校的图书早已被学生拿光了,意在他这个管理员是有名无实。我却不甘心,总还有一些书吧?
他不屑地说,偷过剩下的书在墙角堆着。
我终于说服了他,晚上偷偷潜入校园,打开图书馆的铁锁,不敢拉亮电灯,用事先备好的手电筒照亮,在那一堆大多被撕去了书皮的书堆里翻检。真是令人喜出望外,我竟然获得了《悲惨世界》《血与沙》《无名的裘德》等世界名著。
我把这些书装入装过尿素的塑料袋,绑捆到自行车后架上,骑车出了学校大门,路边是农民的菜地,如做贼得手似的畅快。
我的老师再三叮嘱我,绝对不能让任何人看见这些书,我便发誓,即使不慎被谁发现再被揭露,绝不会暴露书的真实来处,打死我都不会给老师惹麻烦。
于是就开始了富于冒险意味的阅读。
这大约是20世纪70年代的事。处于“文革”中期的整个社会氛围是难以确切描述的,我只确信一点,未曾亲自经历过的人是不可能有那种亲历者的直接感受的。
大约也就在这个时候,八个样板戏里的头几个样板被推出来。整个社会都挥舞着一把革命的铁笤,扫荡“封资修”——那些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和文学遗产。
我在一天工作之后洗了脚,插死门扣,才敢从锁着的抽屉里拿出那本被套上“毛选”外皮的翻译小说来,进入一种最怡静也最冒险的阅读,院子里传进来干部们玩扑克为一张犯规的出牌而引发的争吵。
最佳的阅读气氛是在下乡住到农民家里的时候。那时候没有电视,房东一家吃罢晚饭就上炕睡觉了。在前屋后窗此起彼伏的鼾声里,我与百余年前法国的一位市长冉·阿让相识相交,竟然被他的传奇故事牵肠揪心难以成眠;
抑或是陌生到无法想象的西班牙斗士,在斗牛沙场和社会沙场上演绎的悲剧人生;
还有那个“多余人”裘德,倒是更能切近我的生活,尽管有种族习俗和社会形态的巨大差异,然而作为社会底层的被社会遗忘的“多余人”的挣扎和痛苦,却是穿透任何差异的共通的心灵情感,甚至可以作为我理解自己身边那些乡村农民的一个参照。
许多年以后,我才从开禁的有关资料中得知,《无名的裘德》是欧洲文坛曾经颇有影响的写社会底层“多余人”文学潮流的代表作之一,包括高尔基也写过这类人物和很具影响的一部长篇小说,名字记不得了。
这应该是我文学生涯里真正可以称作纯粹欣赏意义上的阅读。此前和后来的阅读,至少有“借鉴”的职业性目的。此时此境下的阅读纯粹是欣赏,甚至是消遣,一种长期形成的读书习惯所导致的心理欲望和渴求。
因为“文革”开始我就不再做作家梦了,四五年过来,确凿不再写过任何属于文学色彩的文章。读着这些世界名著的时候,也没有诱发写作欲望或重新再做作家的梦想,然而我依然喜欢阅读。
阅读这些一概被斥为“封资修黑货”的小说,耳朵里灌进的是以毛主席语录谱写的歌曲,还有样板戏的唱段,乡村树杈上的高音喇叭从早到晚都在向田野和村庄倾泻着,在我的心里,正好是无产阶级文艺和资产阶级文艺全面对抗尖锐冲突“你死我活”的双方交战的场面。
我那时尚不能作出判断,以“样板戏”为代表的中国无产阶级文艺如何发展前景怎样,然而却确实发生最基本的属于常识层面上的怀疑,欧洲的无产阶级和穷人喜欢如《悲惨世界》《血与沙》《无名的裘德》等这一类作品,我不可能有任何片纸只言的资料,所在只能依常情常理来推测。依据仍然是这些文本,它们都是为劳动者呐喊的呀。
我至今也无法估量发生在“文革”中间的这种最纯粹的阅读,对我后来创作的发展有何启示或意义,但有一点却是不可置疑的,欧洲作家创造的这些不朽作品,和我的情感发生过完全的融汇,也清楚了一点,除过八个样板戏,还有如上述的世界名作在中国以外的世界上传诵不衰。
三、1980年代的苏俄文学热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省作协院子里,出现过一阵苏联文学热。
中苏关系解冻,苏联文学作品有如开闸之水,倾泻过来,北京两所外语高校编辑出版了两本专门翻译介绍苏联作家和作品的杂志《苏联文学》和《俄苏文学》,这是空前绝后的事,可见对苏联文学之热不单在我的周围发生,而是一个范围更大的普遍现象。
我把这两本杂志连续订阅多年,直到苏联解体杂志停刊,可见对苏联文学的关爱之情。我通过这两本杂志和购买书籍,结识了许多苏联作家。
我那时候住在乡下老家,到作家协会开会或办事,常常在《延河》编辑兼作家王观胜的宿办合一的屋子里歇脚,路遥也是这个单身住宅里的常客,话题总是集中到苏联作家和作品的阅读感受上。艾特玛托夫、舒克申、瓦西里耶夫,还有颇为神秘的索尔仁尼琴,等等。
各自阅读体验的交流,完成了互补和互相启示,没有做作,不见客套,其本质的获益肯定比正经八百的研讨会要实在得多。
在大家谈到兴奋时,观胜会打开带木扇的立柜,取出珍藏的雀巢咖啡,这在当时称得最稀罕最昂贵也最时髦的饮料,犒赏每人一杯,小屋子里弥漫着烟气,咖啡浓郁的香气也浮泛开来。
四、文学当做事业干的时代到来了!
真正蓄意明确的一种阅读,发生在此前几年。
1978年春天,作为家乡灞河河堤水利会战工程的主管副总指挥,我住在距水不过50米的河岸边的工房里。
在麦秸作垫的集体床铺上,我读到了《人民文学》发表的刘心武的《班主任》。我的最直接的心理反映,用一句话来概括,创作可以当做一项事业来干的时代到来了!
我在6月基本搞完这个8华里河堤工程之后,留给家乡一份纪念物,就调动到文化馆去了。
我到文化馆上班实际已拖到10月,在一个无人居住的残破的屋子里安顿下来,顶篷塌下来,墙上还留着墨汁写的“文革”口号,“打倒”“砸烂”之类。我用废报纸把整个四面墙壁糊贴了起来,满屋子都是油墨气味,真是书香四溢了。
我到文化馆图书馆借书,查封了十余年的图书馆刚刚开禁。我不自觉地抽取出来一本本“文革”前翻译出版的小说。
我在泛读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把兴趣集中到莫泊桑和契诃夫身上。想来也很自然,我正在练习写作短篇小说,不说长篇,连中篇写作的欲望都尚未萌生。在读过所能借到的这两位短篇大师的书籍之后,我又集中到莫泊桑身上。
依我的阅读感觉来看,契诃夫以人物结构小说,莫泊桑以故事结构小说塑造人物:前者难度较大,后者可能更适宜我的写作实际。这样,我就在莫泊桑浩瀚的短篇小说里,选出十余篇不同结构形式的小说,反复琢磨,拆卸组装,探求其中结构的奥秘。
莫泊桑短篇小说选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我这次阅读历时三个月,大约是我一生中最专注最集中的一次阅读。这次阅读早在我尚未离开水利工地时就确定下来,是我所能寻找到的自我把握的切合实际的举措。
我从《班主任》的潮声里,清楚地感知到文学创作复归艺术自身规律的趋势。我那时比较冷静地确认这样一个事实,关于文学关于创作的理解,也应该完成一个如政治思想界“拨乱反正”的过程。我能想到的措施就是阅读,明确地偏向翻译文本,与大师和名著直接见面,感受真正的艺术,才可能排解剔除意识里潜存的非文学因素。
我曾经在十年前的一篇短文里简约叙述过这个过程,应该是我回归创作规律至关重要的一步,应该感谢契诃夫,还有莫泊桑,在他们天赋的智慧创造的佳作里,我才能较快地完成对极“左”的创作理论清理剔除的过程。
到1979年春节过后,我的心理情绪和精神世界充实丰沛,洋溢着强烈的创作欲望,连续写下10个短篇小说,成为我业余创作历程中难以忘却的一年。
五、读拉美文学击碎了我对乡村的自信
阅读《百年孤独》也是读书记忆里的一次重要经历。
我应该是较早接触这部大著的读者之一。在书籍正式出版之前,朋友郑万隆把刊载着《百年孤独》的《十月·长篇专刊》赐寄给我。
我在1983年早春参加中国作协在河北涿州召开的“农村题材创作研讨会”期间,看到万隆正在校对《百年孤独》的文稿,就期盼着先睹这部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新世界文学名著。
一当目触奥雷连诺那块神秘的“冰块”,我就在全新的惊奇里吟诵起来。我在尚不完全适应的叙述形式叙述节奏里,却十分专注地沉入一个陌生而神秘的生活世界和陌生而又迷人的语言世界。
恕我不述这部在中国早已普及的名著初读后的诸多感受,这里只用一个情节来概括。
1985年夏天,省作协在延安和榆林两地连续召开“长篇小说创作促进会”,我有几分钟的最简短的发言,直言阅读《百》著的感受,大意是,如果把《百》比作一幅意蕴深厚的油画,我截止到目前的所有作品顶多只算是不大高明的连环画。我的话没有形成话题,甚至没有任何反应,甚至产生错觉,以为我有矫情式的过分自贬。我也不再继续阐释,却相信这种纯粹属于自我感觉所得出的自我把握。
这次阅读还有一个不期而至的效果,就是使我把眼睛和兴趣从苏联文学上转移了。
头顶《百年孤独》的马尔克斯
图片来源: Isabel Steva Hernandez (Colita)/Corbis
我关注有关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家和作品,尤其是介绍或阐释魔幻现实主义的资料。
我随后在《世界文学》上,看到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山大师卡朋铁尔篇幅不大的长篇小说《王国》(原文如此,应为《人间王国》——小编注)。据介绍说这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首创之作。同期配发了介绍卡朋铁尔创作道路的文章,我才对魔幻现实主义的创立和发展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脉络。
据说《王国》之前拉丁美洲尚无真正创造意义的文学,没有在世界上引起关注的作品和作家。《王国》第一次影响到欧洲文学界,是以其陌生的内容更以其陌生的形式引起惊呼,无法用以往的所有流派和定义来归纳《王国》,有人首创出“神奇现实主义”一词概括,且被广泛接受。
《王国》引发了拉丁美洲文学新潮,面对一批又一批新作品新作家的潮涌,欧美评论界经过几年的推敲,弄出一个“魔幻现实主义”的词汇,似乎比“神奇”更能准确把脉这一地域独具禀赋的作品特质。
对我更富启示意义的是卡朋铁尔艺术探索的传奇性历程。
他喜欢创作之初,就把目光紧盯着欧洲文坛,尤其是现代派。他为此专程到法国,学习领受现代派文学并开始自己的写作,几年之后,虽然创作了一些现代派作品,却几乎无声无响,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他在失望至极时决定回国,离去时有一句名言:在现代派的旗帜下容不得我。
他回到古巴不久,就专程到海地“体验生活”去了。据说他选择海地的根本理由,这是拉丁美洲唯一一个保持着纯粹黑人移民的国家。
他在那里调查研究黑人移民的历史,当然还有现实生存形态。他在海地待了几年时间我已无记,随后他就写出了拉丁美洲第一本令欧美文坛惊讶的小说《王国》。
古巴作家阿莱霍·卡彭铁尔,享有拉丁美洲第一小说家的美名
我只说这个人对我启示最深的一点,是关于我对乡村生活的自信被击碎了。
我的生活史和工作历程都在乡村,直到读卡朋铁尔的作品,还是在祖居的老屋里忍受着断电点着蜡烛完成的。我突然意识到,我连未见过面的爷爷以及爷爷的兄弟们的名字都搞不准确,更不要说再往上推这个家庭的历史了,更不要说爷爷们曾经在我现在居住的这个屋院里的生活秩序了。
我在家乡农村教书和在公社(乡)工作整整20年,恰好在改革开放之前和之后,我一直自信对解放以后乡村经历的欢乐和灾难的全过程的了解和感受,包括我的父亲从自家槽头解下缰绳,把黄牛牵到初级农业合作社里将一孔废弃的窑洞改装成的饲养大槽上。
这时,我才意识到对于企图从农村角度述写中国人生活历程的我来说,对这块土地的了解太浮泛了。
也是在这一刻,我突然很懊悔,在“文革”之初破“四旧”烧毁族谱时,至少应该将一代又一代祖宗的名记抄写下来,至少应该在父亲谢世之前,把他记忆里的祖辈们的生活故事(哪怕传闻)掏挖出来。
我随之寻找村子里几位年龄最高的老者,都说不清来龙去脉,只有本门族里一位一字不识的老者,还记得他儿时看见过的我的爷爷的印象,高个子,后脑上留着刷刷(从板刷得到的比喻,剪辫子的残余)头发,谁跟外村人犯了纠葛,都请他出面说事;走路腰挺得很硬,从街道上走过去,在门口敞怀给娃喂奶的女人,都吓得转身回屋去了。这是他关于我爷爷的全部记忆里的印象,也是我至今所能得到的唯一一个细节。
这个细节从听到的那一刻,就异常活跃地冲撞我的情感和思维,后来就成为我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主要人物白嘉轩的一个体形表征,尽管那时候还没有这部小说的构想。
《白鹿原》中的白嘉轩,剧照
六、“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几乎与此同时,中国文坛呈现出“寻根文学”的鲜活生机。我不敢判断这股文学新潮是否受到拉美文学爆炸的启示或影响,我却很有兴趣地阅读“寻根文学”作品,尽管我没有写过一篇这个新流派的小说。
我后来很快发现,“寻根文学”的走向是越“寻”越远,“寻”到深山老林荒蛮野人那里去了,民族文化之根肯定不在那里。我曾在相关的座谈会上表述过我的遗憾,应该到钟楼下人群最稠密的地方去“寻”民族的根。
我很兴奋地处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文坛里,多种流派交相辉映,有“各领风骚一半年”的妙语概括其态势。其中有一种“文化心理结构”的创作理论,使我茅塞顿开。
人是有心理结构的巨大差异的。文化决定着人的心理结构的形态。不同种族的生理体形的差异是外在的,本质的差异在不同文化影响之中形成的心理结构的差别上:同种同族同样存在着心理结构的截然差异,也是文化因素的制约。
这样,我较为自然地从性格解析转入人物心理结构的探寻,对象就是我生活的渭河流域,这块农业文明最早呈现的土地上人的心理结构,有什么文化奥秘隐藏其中,我的兴趣和兴奋有如探幽。
卡朋铁尔进入海地,“寻根文学”和“文化心理结构”创作理论,这三条因素差不多同时影响到我,我把这三个东西综合到一起,发现有共通的东西,促成我的一个决然行动,去西安周边的三个县查阅县志和地方党史文史资料,还有不经意间获得的大量的民间轶事和传闻。
那个长篇小说的胚胎渐渐生成,渐渐发育丰满起来,我感到真正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句子”了。
海明威把他的艺术追求归纳为一句话,说他一生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这个“句子”自然不能等同于叙述文字里的句子。既然是“一生”,就会有许多次,我们习惯用一次新的成功的探索或突破来表述这个过程和结果。
在昆德拉热遍中国文坛的时候,我也读了昆德拉被翻成中文的全部作品。
我钦佩昆德拉结构小说举重若轻的智慧。我喜欢他的简洁明快里的深刻。这是“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句子”的又一位成功作家。
我不自觉地把《玩笑》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对照起来。这两部杰作在题旨和意向所指上有类近的质地,然而作为小说写作却呈现出绝然不同的艺术气象,我习惯从写作的角度去理解其中的奥秘,以为前者属于生活体验,后者已经进入生命体验的层面了。
我在这两本小说的阅读对照中,感知到从生活体验进入到生命体验,对作家来说,有如由蚕到蛾羽化后的心灵和思想的自由。
本文节选自《陈忠实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陈忠实(1942—2016)
当代著名作家。成名作为《白鹿原》,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文论集《创作感受谈》、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散文集《告别白鸽》等。1997年获茅盾文学奖。
曾经影响过你的外国文学作品
又是哪些呢?
[好书推荐]把名著搬上银幕荧屏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尽管拍摄技术不断升级,银幕一再变宽变大,但电影毕竟是一种单向的娱乐。比起那些精致的影像画面,大片背后的原著,往往比电影有着更为丰富
[儿童书籍]1、凡尔纳经典三部曲 儒勒 凡尔纳被尊为科幻小说之父,他的代表作是科幻三部曲,包括《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 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是丰富的幻想和科学知识的
[好书推荐]儒勒凡尔纳(1828.2.8~1905.3.24),是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及诗人。 凡尔纳出生于法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位于法国南特,一个港口城市。早年他在巴黎学习的专业可是与创造毫无关联
[知识大全]1、世界科幻小说之父是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1828年-1905年),法国小说家,科幻小说的开创者之一。他一生写了六十多部大大小小的科幻小说,总题为《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漫游》。他以其
[文学常识]科幻小说之父是儒勒凡尔纳。英文名又叫Jules Verne,儒勒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及诗人,现代科幻小说的重要开创者之一,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在与出版商埃泽尔父子
[好书推荐]10本经典儿童教育书籍,用心关注孩子成长。好父母成就孩子一生,希望孩子全方面成长的同时,父母首先需要做孩子的好榜样,成为一名合格的家长。小编抽空整理了10本经典儿童教育书籍,
[好书推荐]今天的书单只有22本,对于四年的大学生活而言,显然太单薄了。这个书单只是一个引子,希望能收到更多推荐。大学生必读书目不应该错过的22本好书推荐。 读大学不应该错过的22本书 1、《
[好书推荐]30本经典好书推荐,30句书中经典名言。每个人都在追求生命的完整,有的人通过家人、孩子、朋友的关系获得这种完整,有的人只通过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就能获得生命的完整,殊途同归,最终
[好书推荐]生活如大海般沉默,宁静如昨日,一切平常如初。12月即将到来,2020年就要过去了。年初的计划你完成了多少呢?在这个冬季,泡一杯热咖啡,在温暖的房间一角,认真开启你的阅读之旅吧~
[好书推荐]茅盾文学奖历年所有经典作品 48本书全在这里 第十届(2015-2017) 01《人世间》 这本书,简直是另一个版本的《平凡的世界》, 把一群草根年轻人的奋斗、悲欢离合写得淋漓尽致, 从20世纪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