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心理]1、精神变得敏感,不敢与外界有接触。 2、会因为惧怕而疏远父母,导致亲子关系不和睦。 3、变得更加叛逆,甚至误入歧途,成为不良少年。 4、孩子的情绪变得急躁,遇到事情总想以暴力的
经常有家长在后台留言:“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我比别的妈妈费心费力,可为什么孩子就是不如别人家的优秀,甚至还不如身边的同龄人?”
在我看来,“吃力不讨好”的原因并不复杂,要么是力气没用对地方,要么是用力过猛。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家庭教育中都有哪些错误的做法?
1、一有哭闹就妥协
孩子爱哭闹,一方面是为了引起大人注意,另一方面是想达到某种目的。
如果家长嫌烦、宠溺而妥协,只会把孩子惯坏。
要想养出有话好好说的孩子,爸爸妈妈们千万要保持淡定:
先确定孩子没有饿肚子或身体不适,让他们平复好情绪再说,有理有据的要求可以商量。
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养成“凡事只用哭闹来解决”的坏毛病。
2、一味逼孩子勇敢
生活中,我们时常听到家长对孩子说:“你要勇敢一点儿”“你不要这么脆弱”。
本意是为了锻炼孩子的信心,可这些话忽略了一个事实: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勇敢”二字太抽象了,他们不理解也不知道该怎么做。
相比于嘴上说,家长更应该在具体事件中给孩子讲解、教他们方法、鼓励他们尝试。
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把“勇敢”误解为“莽撞”。
3、育儿观念不统一
近年流行一个新词“丧偶式育儿”,指夫妻虽有两个人,实际却只有一人在带小孩。
而比这更可怕的是“诈尸式育儿”,指经常缺位的一方,不时跳出来指责和唱反调。
要知道,父母处理不好的教育分歧,最终伤害的只会是孩子。
家长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在孩子面前表现一致,营造和睦氛围,私下再沟通商量。
只有这样,孩子才不至于手足无措、自责自卑。
4、一犯错就严惩罚
一些父母坚持“严教才能出优才”的理念,孩子稍有犯错就责骂、严惩。
可要我说,孩子的某些错误并非故意,或许是不懂做,或许是不熟练。
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一顿罚,孩子会逐渐麻痹,最终变得毫不在乎、逃避逢迎。
为避免出现上述后果,家长要先弄清楚原因,然后再展开教育,该教的教,该罚的罚。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地认识错误、积极改正。
5、规矩前后不一致
有的父母,教育孩子时毫无章法,奖罚看心情,同样的情况不同的态度。
久而久之,孩子非但没长进,还成为了趋炎附势、察言观色、一昧讨好别人的人。
爸爸妈妈们一定要记住:规矩一再被打破,就不能叫规矩了。
唯有说一不二、前后一致,父母才能在孩子心理建立起威信,话语才能有说服力。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建立起正确的规矩意识。
6、说一套做另一套
不少家长存在着这样的矛盾:嘴上让孩子看书守规矩,自己却总是刷手机闯红灯。
结果,孩子不仅不听教,还学会了撒谎和糊弄,变成了一个“两面派”。
常言道,育儿的关键是言传身教,要想孩子如何,家长首先要做到。
你上进,孩子就会肯努力;你端正,孩子就会守规矩,你自律,孩子就会更自觉。
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如你所愿,越来越优秀!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曾说过:“家庭教育,绝不只是孩子的教育,更需要家长不断学习和成长。”
以上6个家庭教育中的禁忌,父母千万要注意。
让我们带上爱、用对方法,成为合格家长,教出优秀孩子!
[学龄前教育]古人云: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深深影响了中国诸多家长的传统教育方式。当孩子不听话撒泼打滚的时候,手里的动作永远战胜了理智,习惯性的就往孩子的头部招呼,或者屁股什么的。 但
[学龄前教育]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 家庭教育13个怎么办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遇到了许多困
[学龄前教育]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王尔德 孩子强烈抗议 遇到难题,只有我一个人在战斗;还人为地给我挫折体验,剥夺了我的快乐,快乐有错吗? 给爸妈的话 爸妈总是在给孩子制
[行为习惯]每个家庭都有不同原则和底线,因此,具体立哪些规矩,其实没有标准答案,一些个人想法供参考: 1、没有大人的看护,不可以一个人上马路。 2、出门要坐安全座椅,大一些了,要系好安全
[幼儿教育]宝宝学英语:培养幼儿学英语兴趣。孩子在2-3岁间处于语言的敏感期,是学习第二语言的最佳时期,这个时候培养英语的基本语感是非常有效的。1-2岁这个阶段,可让宝宝开始亲近英语,通过
[幼儿教育]爱因斯坦曾说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那么想象力到
[幼儿教育]有多少父母忍不住要对孩子发脾气,相信应该占大多数,曾看过这样一句话,说看一个人的修养是高是低,关键是看他在怒不可遏的那一刻时,羞辱和伤害他人的话都到嘴边了,是不是能就此
[幼儿教育]孩子爱告状是为什么?孩子爱告状是什么心理?孩子爱告状是依赖心理的表现吗?接下来看看下文了解一下吧。 相信很多父母或者幼儿园的老师都遇到过这个问题,孩子只要看到别人有什么做